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

「中國政策」VS 「中國因素」

民進黨針對兩岸政策,由中國事務委員,經過近30位諮詢委員的共同商議,提出台灣的中國議程,作為委員會議的討論綱本,共召開了四次委員會議,九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,在九次擴大會議中,共有629人次出席,57篇引言報告,15篇書面意見,227人次發言。

     此長達8個月之久經過多次討論的「華山會議」,原本要提出「對中政策總結報告」,為民進黨下一階段的兩岸政策定調。但因意見分歧,無法形成共識,最後從「總結報告」的位階降為「對中政策檢討紀要」。
    
    日前民進黨有人拋出透過辯論,解決兩岸政策分歧主張,但筆者認為,歷經8個月的「華山論劍」,都無法整合出一份「報告」,如果再舉行一次中國政策辯論,實在也難以令人期待能有何進一步發展,充其量也許是「紀要」的補充說明。

    筆者以為,面臨年底七合一大選,五月民進黨主席選舉,與其辯論兩岸政策,何不關注選戰中「中國因素」所形成的選舉變數,破解「中國因素」干擾台灣選舉的奧步,反而更切實際。

    回顧2012總統大選,小英選前聲勢看好,最終仍以46%選票落選,然而,與其說國民黨勝選,不如說是中國勝選,中國「以商逼政」,挾經濟貿易綁架台灣,組織台商返鄉投票,讓財團表態支持「九二共識」影響舉情,左右台灣國家定位。

    同年香港立法會選舉,泛民主派聲勢如日中天,但結果不如預期,儘管泛民主派保住三分之一以上議席,但此次選舉地方選區從三十席增為三十五席,泛民主派卻僅獲得十八席,比上一屆減少一席,被外界視為輸掉選舉,而箇中原因,也是「中國因素」干擾。
 
    僅管民調顯示認同自己是「香港人」的比例,遠比「中國人」高,但中國透過掌握經濟、媒體,進而控制政治、選舉,以及親共勢力滲透香港,難保香港不中國化。


     筆者認為,中國以如法炮製的手法,操弄港、台選舉,左右台灣的國家發展,面對2014七合一選舉,以及2016總統大選,民進黨主席應全力破解「中國因素」的介入,而非陷入建構中國政策論述的泥沼中,以勝選為考量才是當務之急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